1.教育心理學的定義:廣義的教育心理學是指研究教育實踐中各種心理與行為規律的科學。它包括學校教育心理學,也包括家庭和社會教育心理學。狹義的教育心理學是指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2.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性質:教育心理學既是一門理論性學科(具有基礎性),又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具有實踐指導性),強調它的“綜合性”特點。
3.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學習與教育過程眾人的心理現象。傳統教育心理學總是把學生的心理作為研究的主要課題。現代教育心理學不但重視學的心理活動,而且重視教的心理研究,主張二者并重。
4.教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教育心理學一般圍繞學習和教學的相互作用過程組織獨特的知識結構,包括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學生心理與教育心理四大基本內容。
(1)學習與教學的要素: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環境。
(2)學習與教學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教學情境,組織教學活動,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從而引導學生理解、思考、探索和發現,使其獲得知識和技能。評價/反思過程:雖是一個獨立的成分,但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它包括在教學之前對教學設計效果的預測和評估,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監視和分析以及在教學之后的檢驗和反思。
5.教育心理的創建: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標志著教育心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方教育心理學科體系由此確立。
6.教育心理學發展歷程:(1)初創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在20世紀初,桑代克建構了心理學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教育心理學體系。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的《教育人類學》,并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俄國教育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正式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教科書。這一時期教育心理學通過日本傳入我國,主要有三個途經 :一是留學日本的學生翻譯或編譯教育心理學教材;二是日籍教員來華講授心理學課程,并把教材翻譯或編譯成中文;三是日本學者直接在我國出版教育心理學著作。(2)發展期(20世紀20至50年代).這一時期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學習理論。20世紀20年代后,我國一些教育心理學家開始編寫教育心理學的相關圖書。廖世成編著的《教育心理學》(1924)是我國最早而且影響比較大地一部教育心理學教科書。(3)成熟期(20世紀60至70年代末)20世紀60年代末,認知心理學興起并且逐步成為心理學的主流。西方教育心理學比較重視結合教育實際,注重為學校教育服務。我國,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至1958),教育心理學主要是學習蘇聯,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改造、建設教育心理學。(4)完善期(20世紀80年代以后)。這一時期不同派別的教育心理學之間相互吸收,東西方教育心理學之間也相互吸收,橫在東西方教育心理學之間的鴻溝逐漸填平。
6.教育心理學20世紀80年代以來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主動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并對自身的心理活動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學生從內部理解所學內容的意義,并對學習進行自我調節。(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共享教與學中所涉及的人際資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將學生組織起來一起學習,如同伴輔導、合作學習、交互式學習等,從而使學生把個人的科學思維與同伴合作相結合。(4)社會文化研究,研究社會文化背景是如何影響學習過程與結果的。
7.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1)關注教與學兩方面的心理問題,教學心理學興起。(2)關注影響教育的社會心理因素,教育社會心理學興起。(3)關注實際教學策略和元認知的研究。(4)關注年齡特點、個別差異與個性化教學研究
8.學前教育心理學的創建于發展:縱觀教育科學的發展史,學前教育心理學的創建似乎同是受到兩種力量的推動:一是教育心理學體系的結構性分化;二是現代學前教育科學體系的結構性整合。
9.日本學者若井邦夫等編著的《幼兒教育心理學》可能是最全面闡述幼兒教育心理問題的專著。這也是我國引進的最早的一本“幼兒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
10.學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1)學前教育心理思想研究。學前教育心理思想發端于兒童期獨立的認可、對兒童人格的尊重和對兒童學習的潛力的認識。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他關于幼兒發展與教育的論述可稱得上是最早的幼兒教育心理思想。他劃時代的著作《愛彌兒—論教育》被世人譽為“兒童憲法和兒童權利宣言” 裴斯泰洛奇深受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吧“遵從兒童天性的教育方法”付諸實踐,創造了以直觀事物為出發點的教學方法,即直觀教學法。(2)學前教育心理的實踐研究。公共早期教育機構的出現,開辟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前教育研究領域----幼兒教育。歐文與"幼兒學校",這是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幼兒教育試驗。對幼兒教育產生了的影響,被馬克思譽為“為未來培養全面發展新人的教育的萌芽”。 福祿貝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家,他創立了第一所現代幼兒園,形成了第一個相對獨立的幼兒教育體系。 福祿貝爾把這種教育機構命名為(原意為幼兒的樂園),并且為幼兒專門設計了一套玩具----他稱為“恩物”。(3)學前教育心理學的形成。皮亞杰采取獨特的“臨床法”系統的研究了幼兒認知發展的主要方面,以一個生物學家特有的視角和思維方式提出智慧源于動作,其本質是適應。以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的臨床教學法、兩難故事法、社會交往法和活動教學法成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方法。
11.學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1)研究內容的多元化;(2)研究手段的現代化;(3)研究程序的規范化;(4)研究內容的本土化
12.20世紀80年代初,在幼兒園的課程與教學的改革系的沖擊下,幼兒教師突破了傳統的“三學六法”學科體系后,我國學前教育界開始重新構建學前教育學科體系,大量吸收教育學科和心理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積極順應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主動適應學前教育實踐的需要。
13.學前教育心理的學科性質:學前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與應用性相結合,偏重應用型的學科。
14.學前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前教育,特別是幼兒園教育情境中學習與教學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科學。
15.學前教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內容包括三個部分:(1)幼兒學習心理;(2)幼兒教學心理;(3)幼兒教師心理
16.學前教育心理的基本任務:(1)理論構建:建設具有特色的學前教育心理學體系;(2)實踐指導:服務于學前教育改革,服務與教師自我教育。
17.學前教育心理學的作用:(1)測量與描述;(2)預測與控制;(3)理解與說明.
18.學前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1)觀察法;(2)實驗法;(3)調查法;(4)測量法。
19.觀察法:只通過感觀或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自讓狀態下發生的現象或行為進行系統、連續的考察、記錄、分析,從而獲取事實的研究方法。這也是學前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
20.根據觀察過程的結構性質與控制程度,分為正式觀察法和非正式觀察法。
正式觀察法結構嚴謹,計劃周密,一般為科學研究所用,是一種控制的、系統的觀察。非正式觀察法結構松散,無周密計劃和控制,適用于教師獲取有關日常教學和活動安排等方面的信息,觀察者可獲得理解兒童身心發展各種特點的感性經驗。